close

「處處留心皆學問」

生活中的確存在不少值得探索的知識

甚至可以稱為常識



過去填鴨式的教學

讓很多學生吃不消

但是現在這種放任式的教學

更是使許多學生虛擲光陰



很多事情都是其來有自的

但是大多數人都只能提出一個理想的藍圖

空泛而不切實際地稱頌

卻不知道實地體驗才是最重要的

世人常常犯這種毛病

不諱言地,從小我也常犯這個毛病

隨著年紀逐漸增長

生活體驗多了

對這些小事也漸漸有了感觸



數年前的一個早晨

我在公視節目上看到一部短片《風中的小米田》

(故事請洽google大神)

讓我回想起一件一直放在心底的問題:「米」

沒錯,就是「米」

米從哪裡來?米往哪裡去?

小學時代,大多數人都被教授了一個知識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恆物力維艱」

這句話對得很美

然而箇中意涵,豈是一個衣食無缺的小朋友所能了解的?

而「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更是教科書上的常客

我們吃的飯究竟怎麼來的?

有多少人探索過這個問題?

食物下肚

經過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的路徑

是學生時代就被教授的知識

也是很直覺的

然後離開人體之後的排泄物跑到哪去了?

有多少人探索過這個問題?

因為它不美

所以人們不會格外重視這個問題

都市的排泄物都到化糞池去了

而化糞池在哪裡?怎麼化糞?

根據物質不滅定律,轉化之後的東西又跑去哪了?

(這些問題,有興趣的也請洽google大神)



大多數國光幫的人

都經歷了填鴨式的教學

所有的知識都是國立編譯館安排好了

由師長們灌輸到我們的腦子裡

而學生們的競爭就在試場上

因此考試不會考的書

讀了沒什麼實質效用

所以很多人不讀不會考的書

就像作文不考之後

連寫個句子都教人不知所云

學習不該好高騖遠

(按:騖、鶩各有說辭,這兩個字近年來被翻了幾翻,可憐的是學生)

應該從小打好基礎

先由「物質的認知」開始學習

再學習一些生活中接觸不到的抽象學問



另外,有一些人人避而不談的知識

只能透過坊間傳播才有機會學到

這些都是「光明不會告訴你的事情」

例如一些醜陋、不乾淨、違反善良風俗的事情

這些該不該學?就見人見智了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學思並重、知行合一

多麼美麗且朗朗的口號啊

它的聲韻如此美妙

以致於容易背誦、久久不能忘之

在考試時很好用

但是它的內在含意呢?

這姑且留給各位一些想像空間



『三民主義是總理憑其特殊卓絕之天資與救世之宏願,

攝取古今中外學術思想之精華,

並斟酌中國與世界之現實環境,

發揮其崇高宏偉之智慧而創造發明的,

實為吾黨革命建國救人救世 最完善的唯一的最高指導原則。

總理的學術,

乃擷取融合古今中外學術的精華,

而發明三民主義,

以民生為中心來解決一切問題,

所謂「民生為歷史的中心」,

就是全部三民主義最基本的原理。

所以建國大綱第二條有「建設之首要在民生」之規定,

在民生主義中主張以平均地權,

節制私人資本,

發達國家資本,

改進農工業為解決民生問題的方法。』



以上這幾段話

國光幫的應該蠻有印象的吧

姑且拋開作者奉承的文字

裡頭的內容實是大有文章的



一句「古今中外學術思想之精華」

淡淡地帶過孫文數十年的努力

到底是哪些「古今中外學術思想」呢?

恐怕當今世上

已沒有一人知曉了



在過去,盲目地呼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是個愚蠢的行為

因為連「三民主義是什麼」、「怎麼統一中國」都不懂

只會跟著喊口號

愚蠢至極

冷靜下來想一想

古今中外

有多少專為中國進步有所貢獻的書籍呢?

我想就是孫文的著作了

它不是空想的理想

而是有藍圖的計畫

可惜在台灣被糟蹋了好幾年

被當作所謂「反共復國」的工具



看完《理想國》、《烏托邦》、《新亞特蘭提斯》、《桃花源記》的比較後

我想對於《三民主義》的形成

大概可以有些頭緒吧



中華民國在台灣

是個行憲的地方

儘管在國際上不被承認是一個國家

但是它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是「民主政體」、「共和國體」

那到底該不該宣布獨立呢?

沒必要為了一個「獨立」的名稱弄得滿城風雨、民不聊生

「民主」、「自由」這些口號都被喊爛了

但多少人知道什麼是「民主」、什麼是「自由」?

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遊行期間,某阿伯:我是來湊熱鬧的。)



溯其本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出一個全人

一個具獨立思辨能力的「哲學家的皇帝」

學問也不假外求

生活周遭俯拾即是

「處處留心皆學問」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ndsomeb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