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蔡詩萍談:為什麼要人文關懷?



2004.05.22





--------------------------------------------------------------------------------



◎李小悅/整理



康德說:「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很多人常常把人當成手段,所以常常會用鄙視的眼光看待一些地位低下的人,也許你在口頭上不曾承認過,可是在日常行為中卻會不知不覺的表現出來。

我因此在這裏要談人文關懷,而且要不停的談。



讓我們先來看美國入侵伊拉克這個國際事件,我們變成被入侵國時,就會覺得對方很殘酷,可是角色交換過來,當我們入侵別國時,我們卻認為對方該死、那是理所當然的,這就是日內瓦公約出現的原因。面對對手的時候,你基本上不會覺得殘酷,反而會覺得那是正當的、那是要保護自己的國家,就像小時候課本裡讀到「田單復國」,田單把這些戰俘的鼻子割掉,即便是放在國小的課本裡,你不會覺得有什麼殘忍、不對,好像我們就應該用這樣的態度對待戰俘,可是現在如果你有一些人文的思想,你就會覺得那是很可怕的事情。如果你習慣這麼殘忍的看歷史,那你真的是很殘忍。



東方與西方同樣都虐囚

在「英雄」這部電影裡,有一幕是萬箭齊發地射向趙國一個城堡裡,我們現在回過歷史來看趙國和齊國一起攻秦國時為什麼會狂敗呢?因為齊國的將軍王翦曾經坑趙國軍人六十萬,我們可以知道在中國歷史裡對待戰俘是很殘忍的,可是西方也是如此,當初羅馬帝國也是這樣對付蠻族的,而那些蠻族亦是如此對待戰俘,整個歷史其實是殺戮的歷史。後來之所以會有日內瓦公約出現,是因為軍人是身不由己、被授命要打戰,當他舉起雙手投降時,你就應該要把他當國民一樣的對待,不能虐待他、迫害他、讓他亮相,滿足群眾好奇的觀望,可是領導戰事者卻知道不能用這樣的方法對待戰俘,因為他們不會感到害怕,必須用殘暴的方式才讓他感到害怕。可是為什麼要在這麼殘忍的戰爭裡強調日內瓦公約呢?這就回到我們的主題--人文關懷的實現。





當年德國大哲學家康德說:人的理性有兩種,「工具理性」與「目的理性」,「工具理性」就是人要做一件事時,會去計算該怎麼做?該怎麼達到目的?

現代人是工具理性越來越強了,想想看,五十萬年前要殺一個人可能要用徒手的方式,聰明人想到把石頭磨尖變成刀跟斧,後來的人發現銅、鐵殺人更快,後來發現用遠距離射箭更好,後來發明了槍、火藥更恐怖,為了要殺人殺得更有效率,就要發明一些殺戮武器,這就是所謂的工具理性。而工具理性發展到極致的時候是殺人不見血,只需要在電腦前面按一個鍵,飛彈就發射出去了,殺人者根本就沒有感覺。





我曾經看過一本書,作者訪問一個空軍駕駛,聽了駕駛說的話之後不寒而慄,因為他在敘述任務時說:我只要完成一個目標區鎖定,然後發射炸彈過去,確認目標區都炸到了,然後將任務清除掉。他發現這個駕駛在敘述任務時沒有一絲的質疑、猶豫,當炸彈炸下去時會炸死多少人?他說他不知道,因為現在的科技已經發展到你看不到流血,當你按下那個鍵後,你根本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畫面出現,以至於完全不用在乎這些。





當我們人看到一個受傷流血的畫面其實是會害怕的,因為我們對於流血這件事其實是會有驚恐,就像要我們殺隻雞我們都會發抖,更何況是要把刀子捅進人的肚子裡,可是我們的科技進步到我們殺人都不會直接看到對方的恐懼,心裡也就沒有害怕的感覺,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反戰的小說、電影之所以會動人心魄,是因為當你要槍殺一個人時,你會看到他絕望的眼神,你永遠都會記得那個畫面,可是工具理性發展到最極致時,我們可以在很遙遠的地方殺了一群人,可是卻沒有眼神、悲傷,這就像康德他說的:當人類工具理性發展到極致時,人類越來越和平了嗎?越來越關心對方嗎?其實並沒有,因為人類缺少了「目的理性」。



「工具理性」與「目的理性」

什麼叫做「目的理性」呢?那是最崇高的目標,什麼人都不能把他推翻的,「人是目的,不是工具」,人是最高的,沒有人可以把任何人踩在腳下,雖然社會分工會讓有些人的財富不高,會有些人成為邊緣人、微薄的人,但是並不表示他的地位、人格是卑下的,他作為人的價值不可以被否認。而康德說過:「人是目的,不是手段」,這句話其實解釋了很多事情,可是很多人卻常常把人當成手段,所以常常會用鄙視的眼光看待一些地位低下的人,也許你在口頭上不曾承認過,可是在日常行為中卻會不知不覺的表現出來,大如戰爭裡用一堆軍事代號取代殺人的行為〈例如:A-Day癱瘓巴格達〉,小到我們會說出「進口外勞」這樣的話,這時我們已經忘了外勞其實也是人,而卻把外勞當成進出口的貨品來計算他的價格,而非看待他的價值。



資本主義發展出知識教育,而不是人格教育

在國中時曾念過鄭板橋的《家書》,他把一個僕人送給他兒子時說了一段話:「此役人子也,善待之」,意思是說這是一個傭人,但他也是別人的孩子,請你善待他。當你說他是菲傭、外勞時,你都忘了他也是個人,我們常常在生活中犯下很多的偏見、誤解,因為我們都太聰明了,因為我們都認為我們是優勢,所以往往忘了比我們劣勢的人,可是我們聰明是因為我們創造了很多的名詞來掩蓋人的價值,所以我們都只記得這些名詞,但是卻忘了他們身為人的價值,如果你認為我們現在教育程度越高,我們的人文關懷應該也越多?其實錯了,那些犯下很多罪行的人通常學歷都很高,因為西方這兩、三百年資本主義來發展出來的是知識教育,而不是人格養成的教育,他們分工細、強調專業,因為太強調專業性,所以人的價值就不見了。





醫學院在大體解剖時為了要尊重被解剖的大體,通常都會安排一個祭拜儀式,可是我們透過很多的文學裡發現到,現在這個儀式已經慢慢的被淪喪了,因為「學醫」這個價值慢慢的被價格取代,因為對他們來說如何有效率的把書念完、能賺多少的錢?似乎比醫生的使命感、倫理道德來得重要,因此會越來越脫離醫生對人的價值感覺。所以大體解剖時有很多的準醫生把他當成一個儀式,在祭拜時還開玩笑、不尊重大體,以致以後行醫的態度也轉到別的方向。但不只是醫生,很多行業也是如此,也就是說,「知識」並不保證我們的人文關懷會實現,有時候書讀得越多,害起人來不但不知不覺,而且還會覺得理所當然。





再舉一個例子,如果你今天當了一個人事管理的經理人,你發現公司只要裁減百分之十五的人,明年公司就會從賠錢到賺錢,業績整體提昇百分之二十,而總經理等主管都認為這計劃可行,然而執行這個計劃的後果就是有百分之十五的人會失業,而且那百分之十五的家庭會因此沒有收入,也許你的報表裡顯示他們的工作效率不好、年紀又大、動作又慢,工具理性告訴你辭掉就算了,但是他也是一個人,他被裁了之後他的家庭怎麼辦?他的生活怎麼辦?這些都不在你的計算當中,這就是說人其實都在用工具理性的角度犯一些錯誤,知識不一定會實現我們的人文關懷,書讀得愈多,不保證愈懂得人文關懷。



人仍保留著很多動物的本性

有知識並不表示你是一個人,因為一隻豬可能也是有知識的。有個獵人他從早上就開始打獵,一直到三更半夜都還沒有獵到任何動物,當他快要放棄的時候,他突然看當一隻山豬跑過去,他趕緊拿箭「咻」地射了過去,沒想到只射到山豬的後腿,那山豬很強韌,雖然一邊流血,但他還是很努力的趕緊跑給獵人追,就這樣他們跑了大半夜,跑了很多個山頭,到天亮時山豬體力不支地在一個斷崖邊休息,隨後獵人也追到那隻山豬,那獵人說:「你再跑啊,我看你能跑到哪裡去!」那山豬不跑了,反而跪在地上說道:「先生,請你饒了我吧!我家裡有一個老山豬媽媽,下有十幾個孩子要養」,那獵人很詫異山豬竟然會說話,可是會說話並不代表我們就是同類的啊,獵人突然一想說:「如果你可以說出一首詩我就不殺你」,然後山豬就對獵人說:「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故事只有到這裡而已,因為我不知道這個獵人是該遵守承諾饒過這隻豬?還是在想這隻豬在羞辱誰ㄚ?說我們是同根生?





同樣是知識,雖然我們有的人會覺得自己書唸得很好,可是知識不代表我們對於人生的價值有很多的體驗,同樣地,如果我們從知識裏學到的觀念如果不能實踐,那他算什麼?其實也只不過你炫耀書架上的書、紅酒櫃上的酒一樣,只是拿出來給別人看我有這個,可是你內在的實踐是什麼?可能完全不在乎。

我們反過來談「如果不談人文關懷的話,我們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人有沒有本能?有一本書「人就是一種動物」,作者由動物學的角度來看人類這種動物,他發現其實人跟其他的動物沒有什麼差別,人到現在為止仍保留著很多動物的本性,只不過用不同的方式表現,你以為你很高雅、文明,但是其實差不多,就像動物發情時只要看到就上,你會發現台灣很多男人何嘗不是,女生就很清楚了,當男人有錢有權的時候,看到他那色迷迷的眼神就知道了,雄性動物其實都一樣,如果沒有人文的精神在裡頭,你就會順著自己的本能一直發展下去,佛洛依德說過:「文明是一種壓抑,壓抑你的一些本能」。



壓抑情慾的時候,婚姻的承諾就出現了

在遠古時候,當雄性動物聞道雌性動物的味道時就上了,然後彼此分道揚鑣,可是有一天你開始想跟某一個人長期交往時,你開始壓抑自己給一個承諾,不再跟其他的女生交往,其實這個就是壓抑,因為就發情的本性來說,你不一定要對某個人從一而終的,可是當你懂得開始壓抑情慾的時候,某一種婚姻的承諾就出現了,愛情、the story of love、romantic這些字都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描述人跟人之間微妙的感情,他已經不再是發自本能的情慾,是在情慾之上還有高雅的戀愛。

我在學校教「親密情緒傳播」,最早開始描述男女之情的故事可能要看神話,如果要看文獻的話,最早的文獻是詩經,裡面有描述男女對唱、互相勾引對方的文句,不過因為已經被孔子改過了,不然原本應該更浪漫的;而西方最早的應該是出現在三千多年前的古埃及,在埃及的紙草上記載著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說在三千多年前的尼羅河畔有一對男女在談戀愛,男生寫了一段話:黃昏在尼羅河旁散步,當風吹過你的髮梢時,在那一瞬間我非常的感動,覺得是永恆。





人的某一些本性沒有什麼改變,當你被異性吸引的時候,本能的賀爾蒙被激發,然後整個人充滿情慾,其實這樣的過程人跟動物沒有什麼差別,只是你會把一些情慾壓抑下去,然後轉化成文雅的字句,就變成詩、變成浪漫的愛情故事,傳頌一輩子,可是如果沒有人文關懷,你沒有把對方當作生命中重要的伴侶來看,這個過程跟動物是差不多的,做完就走,然後留下雌性動物生一窩孩子,長大後不知道爸爸是誰?





動物不在乎誰是爸爸,所以還好,可是人不同,就算爸爸走了,媽媽還是會告訴孩子爸爸是誰?長大後要找到爸爸,並跟他說媽媽在等他,所以人其實還是有把人當成一個人的價值,所以才會有想跟他互動的想法,如果沒有人文關懷這種想法的話,就只會讓人的本能變得更本能,人的本能就會氾濫成災。

(二之一/待續)





智典6則

1.「人是目的,不是工具」,人是最高的,沒有人可以把任何人踩在腳下。

2.我們都認為自己是優勢,其實是我們創造了很多的名詞來掩蓋人的價值,所以我們都只記得這些名詞。

3.人其實都在用工具理性的角度犯一些錯誤,雖然知識不一定會實現我們的人文關懷,書讀得愈多,不保證愈懂得人文關懷。

4.佛洛依德說過:「文明是一種壓抑,壓抑你的一些本能」。

5.愛情、the story of love、romantic這些字都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描述人跟人之間微妙的感情,他已經不再是發自本能的情慾,在情慾之上還有高雅的戀愛。

6.如果沒有人文關懷這種想法的話,就只會讓人的本能變得更本能,人的本能就會氾濫成災。







--------------------------------------------------------------------------------



蔡詩萍談:為什麼要人文關懷?



2004.06.05





--------------------------------------------------------------------------------



整理/李小悅



美國哲學家羅爾斯在《正義論》一書中提到,看一個社會正不正義,不要去看大多數人如何,要去看這社會有沒有對最壞處境的人照顧到,如果很多東西都已顧慮到,那就表示全部的人都往上提昇了。



如果沒有人文關懷的話,人會變成什麼樣呢?如果你去看動物的世界,你會發現動物的世界是弱肉強食的食物鏈,當你很快樂的吃完你的食物之後,你背後的老鷹突然飛過來,突襲你,想把你吃掉,可是在老鷹的後面還有一個獵人拿著獵槍在瞄準老鷹。多虧有人文關懷,多虧人類世界發展出一種良知、良能,才能把弱肉強食的遊戲規則倒過來,他雖是弱的,可是你不能吃他,因為他也是人!



弱肉強食的社會,會平安嗎?

在國家地理頻道看到一個節目,描寫在緬甸一個產玉的的山區,幾個村落裡,數百年或數千年來大家的命運都一樣,小孩子長到八、九歲時就會去道路邊撿石頭,長大之後跟著父母親一樣去挖礦直到死亡,採玉是很耗費體力的工作,如果生命夠長,他會跟村子裡的人結婚,然後生下孩子,小孩子也會過著跟他一樣的人生,一輩子就待在那個村落裡。我看了很難過,如果你像這些人一樣沒有唸書的話,你這輩子就沒有翻身的機會,想想看酘酘全世界有多少人是過這樣的日子?





中國近代小說家魯迅寫了一篇很不錯的小說《在九人上》,書中主角長大以後去唸書,小時候的朋友因為沒錢唸書,就在老家打零工,等他長大變成一個全國知名的小說家後,回到老家去看這個朋友時,他在幫人家推車,他對著魯迅說:「老爺,你回來啦」,魯迅聽到後眼淚就掉下來了,小時後他們兩個玩在一起,誰也不知道對方以後會怎麼樣?會是有瞧不起對方的心情,可是隨著歲月飛逝,社會給了兩人不同的命運,魯迅會希望可以抱抱他、跟他好久不見,可是因為兩個人的身分、地位相差太多。





如果我們沒有人文關懷,我們就不可能想到社會上弱勢的族群,他是應該由政府或是公益團體給他機會,讓他可以有機會接受平等、讓他翻身,如果你都不給他機會,這個社會就會弱肉強食,你很自然的會在小朋友身上看到窮人,會覺得他很爛,根本不值得理會,因為他很窮嘛,而在這種弱肉強食的社會裡,會平安嗎?



沒有企業家幫助窮人,資本主義變得非常殘酷

美國總統林肯在打南北戰爭時曾說過:「一個國家不可能一半人自由、一半人奴役,而能長治久安。」十九世紀發展出了功利主義,簡單的說,就是最大多數決定最大幸福,那少數人怎麼辦?在某些情況下少數服從多數就是死路一條。中東發展時有很多問題就是因為少數服從多數,因為要犧牲掉少數的幸福,可是真的該犧牲嗎?如果說人就是目的、理性,人不會是工具,就算是依個人,你都應該尊重他的權利,如果我們不注重人文關懷,這個社會就會變得功利主義,一定有很多人認為你只要照顧最大多數就好了,少數就認命,可是這樣少數永遠就覺得不公平,永遠就想反抗,多數也永遠逃不了,功利主義的邏輯是關心最大多數的最大幸福,這是錯的,哪怕是一個人的不幸福,一個社會也要把它當成大事來處理才行,因為只有當社會注意到一個人的不幸福時,這個社會才會往上提昇。





美國哲學家羅爾斯著作《正義論》提到,看一個社會正不正義,不要去看大多數人如何,要去看這社會有沒有對最壞處境的人照顧到,如果很多東西都已顧慮到,那就表示全部的人都往上提昇了,所以在他的《正義論》裡說到,當一個社會能注意到這些最底層、卑微的人時,並且給他們一定的保障,權益被改善時,整個社會的公平就會被提昇,這靠的是什麼?就是人文關懷。你為什麼會有人文關懷?其實只要設身處地的想,如果我們不曾有過一些機會的話,可能不會有今天,如果有些人不曾給自己這個機會的話,他這一輩子可能就沒有機會翻身了。





如果不談人文關懷,那資本主義變得很可怕,西方的資本主義發展了兩、三百年來也犯過很多的錯誤,雖然說現在還再犯錯,不過現在西方的資本主義已經變得比較公益心,就是現在西方的資本家賺來的錢有一部份要回饋給社會,不然你就不會有明天,因為資本主義是要長期發展的。以我們的角度來說,先賺一筆再說的心態是不會有明天的,如果沒有明天,資本主義就不敢投資,現在世界有名的大學,哪一個不是有錢的基金會提供?他們體會到在資本主義的競爭中,還是要去幫助很窮的、弱勢的人,雖然西方的資本主義很殘忍、貧富差距很大,可是在某種程度卻取代了傳統戰場上殺戮的遊戲規則,也就是讓有錢人知道必須貢獻,如果沒有企業家來幫助窮人的話,資本主義變得非常殘酷。





英國的思想家說過:你有揮拳的權利,但你只能揮到鼻子而已,如果我們沒有人文關懷,我們的國會就會變成以暴易暴、以眾擊寡,就像當年綠營說藍營多數暴力,而如今藍營說綠營多數暴力,可是綠營會覺得我已經比當初的藍營更斯文,而支持者也這樣想,這個民主政治怎麼還會有人文關懷,我們的民主怎麼可能還有進步呢?



把人文教育放在生活裡

而什麼是人文關懷呢?你總要把人當人來看,所有的思考都要想到人家跟你一樣也是一個人,別人跟你一樣也都會有暴力傾向,如果你對他是用人文關懷的方式對待,那他用暴力方式待你,大家都會知道誰是誰非。而人文關懷的下一步呢?要把人文教育放在生活裡,這在台灣是很麻煩的,因為今天如果要鼓勵人文教育,小朋友明天起就要去補習班補人文教育了,我們總是以考試角度來看人文教育,可是像美國的大學,他們大一是通識的人文教育,到了二、三年級在讓你去挑,讓你從這些基本訓練裡挑選你要走的路,而台灣卻不是這樣,這是我們教育最大的困境。而如何把人文教育變成教育體系的一環,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關鍵,教育制度本身很難做到這一點,因為教育制度第一個需要有教科書,可是當人文教育要寫成教科書,那是很可怕的,第二是需要師資,可是大家也都知道,老師都不一定很人文了,他那能用人文的方式來教學生?





其實我比較建議大家用另一種學習,就是生活裡的學習,有時候小孩子在課堂理學不到的東西,就讓他在生活裡學習,這時候父母親就用機會教育的方式告訴孩子,像戰爭,美國為什麼要打?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要反戰?反戰原因是什麼?要讓小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把它當成一個人來對待,不要強迫他接受你的想法,試著做小孩子的朋友,而不是他的老師,讓他跟你之間有辯論、有互動,讓他學習在他的生命中可以調整自己的想法,所以我說人文教育可以在教育制度試試看。





如果說你沒辦法從生活裡教他,鼓勵他多從經典裡閱讀,不一定是書籍,可能是一齣好一點的電影,鼓勵小孩子可以從這些電影、藝術裡面慢慢的思索自己對世界的好奇,以及對人的尊重,你可以從電影裡告訴他為什麼白人欺負黑人?為什麼有錢人壓迫窮人是不對的?就算你很有道理也不可以以理來迫害或殺人,就向基督教、天主教以前迫害清教徒一樣。如果小孩子喜歡在閱讀裡摸索生命的想法,你會覺得很訝異,因為這小孩子開始會多愁善感,開始胡思亂想,可是有一點你不用擔心,至少這小孩子不會好鬥耍壞,為他開始會思索這個世界,想了解這個世界是什麼?所以,如何幫助一個小朋友去理解這是一個人文的世界,一個人文價值需要被肯定的世界,已經成為下一波很重要的部分。



人文關懷的測試

如果你要測試自己的人文關懷,要從哪裡測試呢?你平常對那些邊緣的、離經叛道的、非主流的人、事或是價值,有沒有偏見?我曾看過一部好萊塢的電影,他是描述一個白人要考一所名校時發現他的成績進不去,無意間他發現學校有幾名黑人的保障名額,所以他假扮黑人去申請入學,當他上大學的第一天,他發現他的世界完全變樣,開車被警察盯還被找麻煩,看到漂亮的女孩吹口哨被罵,扮了一天黑人下來,他覺得很無奈,回到寢室後跟黑人室友坦承他是白人,他決定承認身分不當黑人了,因為他發現當黑人實在太辛苦了。





那黑人室友說:你根本就不懂得黑人的辛苦,你可以將皮膚漂白變成白人,我不能把我的皮割下不當黑人!





你真的可以體會少數、體會貧困的人嗎?我們都以為自己可以,其實不見得,你不是他,你跟他永遠都有一段距離,所以你很自然得表現出你跟他之間有一定程度的隔閡,怎麼辦呢?以宗教的角度可能會覺得我要努力做到,可是以我學政治的角度,有些地方不要太強求自己一定要變成那樣,你永遠不會有那樣的感受,但不表示你擁抱對方時不可以誠懇,幫忙對方的時候不可以謙卑,雖然你知道永遠也不可以理解他心裡最後的痛苦,可是你願意當他的朋友,願意誠懇的表達你的關心,這才是關鍵,這靠的是我們對人最基本核心的尊重,也只有靠這個,我們才能把自己跟別人的心拉近,雖然拉近後還是有距離,可是至少可以讓對方知道你的關心。



日常生活中落實我們之所以為人的基本價值

我們回過頭來看一段故事,秦王政有一個很有名的宰相李斯,他幫秦王樹立很多規模,在他要被斬的時候對他兒子:如果還能回到在東門城外泥土路上遛著黃狗的日子,那不知該有多好。其實他本來就能過著這樣的生活,可是他不想,等他要被砍頭時才發現那樣的快樂多好,而我們也常常在身體不好的時候想到健康多好,健康的好處是吃一碗牛肉麵辣辣的,好愉快喔,等你生病時一碗牛肉麵都不可得時,才知牛肉麵的可貴。





人通常會在這時候會抽離了平常的驕傲、自滿,突然回到最謙卑的自己,可是這東西要每天要求自己酘酘很難,我覺得有宗教信仰會提供一個很大的幫忙,可以透過宗教的冥思、反省。我們總以為知識可以解決你身邊的所有問題,答案是錯!如果知識真的可以解決問題,西方工業革命科學發展到現在二百多年快三百年,照理說人都可以上月球、無人太空船都上火星了,還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但是酘酘還是一樣不能解決,如果宗教信仰真的能解決一切的話,中古世紀西方基督教世界、天主教世界整整超過一千年,問題有沒有解決?沒有。所以說人是非常微妙的,我相信人跟動物是差不了多少,常常忘了有很多動物的部分,可是人文關懷會把我們拉回來,讓我們知道human 真正的意思。





人文關懷的結論要怎麼說?我們是人,而且我們跟動物沒有太大的差別,所以如果沒有人文的關懷加進來,沒有把我們都與動物異於幾希的部分抽出來,變成一個最高的價值的話,其實我們都動物是差不了多少的,只是我們會穿衣服、只是會打扮,人文關懷到最後還是需要我們去落實把人當成人,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試著去落實我們之所以為人的基本價值。

〈二之二〉





智典5則

1.一個國家不可能一半人自由、一半人奴役,而能長治久安。

2.當一個社會能注意到最底層、卑微的人,並且給他們一定的保障時,整個社會的公平就會被提昇。

3.你有揮拳的權利,但只能揮到鼻子而已。

4.靠我們對人最基本核心的尊重,才能把自己跟別人的心拉近。

5.所有的思考都要想到,人家跟自己一樣也是一個人。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ndsomeb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